創業籌集資金的方法
一般來說分成五個來源:自有資金、親友、銀行、政府與私人機構。
- 自身端:存款
- 親友端:尋找投資、借貸
- 銀行端:借貸
- 政府端:補助、借貸、比賽獎金、創投
- 私人機構:創投、比賽獎金
前三個比較吃「自身背景」跟「抵押品」等,善用自有資源取得資金,盡可能最大化運用。
而政府端跟私人機構的籌資,基本上都要有「創業計畫書」跟「募資簡報」。
政府資金籌措
以使用的負擔程度分為不需歸還創業競賽獎金➡︎實報實銷的補助計畫➡︎利息補貼貸款:
- 創業比賽獎金:尋找創業比賽的話,可以關注「獎金獵人」或各地方的青年局或經發局網站。
- 補助與利息補貼:可以參考「新創圓夢網」的找資金。
政府過案偏好
公部門多半會選擇具有話題性的提案,如主題符合潮流、具有一定名氣或有話題性的團隊。
- 符合潮流的提案:幾乎每一年都會有各自流行的題目,例如2015年流行Maker與Steam教育;2020年則先後流行群眾募資、區塊鏈、虛擬貨幣、元宇宙,2025年則走向淨零碳排與AI。
- 名聲累加的團隊:初期時間許可的話,可以多投案各類比賽,多中幾個的話,未來過案機率會增加不少,政府端偏好跟投。
- 有話題性的團隊:包含從零開始培育的團隊(分界通常是公司登記,再來就是上櫃了);創新或是公益形象加分的團隊;團隊本身有感人故事等。
- 特殊身分:原住民、新住民等特殊身分別也較容易有特別名額或計畫。
如果想走政府線,登記的落地點可留意相關資源再決定的,也有很多縣市會針對在地市民有特別計劃,可以諮詢當地市政府的創業相關單位!
私人機構資金籌措
基本上以企業出題或是天使創投為主。
- 企業出題:可能來自企業CSR、樹立形象或是招募人才等,弄清楚目的再投案比較容易投其所好。
- 天使創投:不同單位的投法不同,但基本上需要具有創新有潛力的商模、相應的市場規模與是否打到痛點、足夠的技術門檻。另外也會看團隊成熟性與背景、創辦人個人特質、財報等。
創投是伴新創一生的夥伴,請大家慎選,除了錢以外是否還有能協助產業快速躍進的資源,如創投對市場的熟悉度、話語權;相關技術與產業引進;跟團隊是否合拍等。
前期股價被拉得太高的話,也會影響後續的下一輪投資,所以,慎選投資人很重要!
組織擇訂的邏輯概念
從團隊到組織設立(商號、有限公司、股份有限公司)。
登記時點:建議在MVP測試過商業模式可運轉,並開始需要以組織營運的方式進行,例如營業額已經超過規定範疇或是需要正式組織皆按服務。
- 商號
稅金低,特殊規範下不用開發票,記帳容易。適合餐飲業、個人工作室、小型買賣業等。
但因創投難以進入,未來如有規模化想法不適合;個人收入高的創業者,因為稅金將納入個人也不適合;營運上如需要大量資金的產業,鑒於無限清償責任也不建議使用。 -
有限公司
決策方式為一人一票,相對適合小型家族創業。但一人一票缺點在於出錢出力多寡都擁有相同的決策權,故在創業遇到分歧點時,容易造成決策困難,過去是有董監事人數限制,一人公司會選擇這個,但已無該限制。 - 股份有限公司
以持股比例決策,未來創投進入的時候也會相對好計算決策權,未來想規模化的團隊多半會選這個。
組織登記與帳務管理
個人、商號與公司的規範不同,要留意相關規定,避免觸法被罰款。
- 商號登記:適合自己跑,商號多半是小規模創業,無須多花錢。
- 公司登記:需跑驗資流程限制,一定需要會計師事務所,多數事務所【不願意】純驗資,如果有找到的話是可以省下近萬代辦費用。但因為文件有許多需要股東簽名又容易遺落,如果要自己申請的話,建議帶著電腦,帶所有股東一起到經發局處理。
- 商號記帳:基本上是國稅局直接判定你的收入乘上稅率,五月跟個人綜所稅一起申報,只需記好內部帳。
- 公司記帳:如果沒有相關專長或經驗,還是比較推薦請會計師記帳,每兩月申報營業稅;一月勞務所得申報及三月的股東變動登記都蠻容易的。但五月營所稅申報相對複雜許多。
如果有基本記帳概念,也有確實記帳,也能嘗試自行申報,但稅法、公司法等要注意的事項真的很多,不小心搞錯或疏漏申報反而很麻煩,被罰一筆一整年省的錢就沒了,事務所也能協助節稅。
找事務所記帳能省去很多麻煩,想省錢可以花點心思,找願意單申報營所稅的事務所。